当年的NBA联盟,正处于一种娱乐化的状态。因其,许多退役球员纷纷开始参与新的出路,比如依靠网络直播、上节目的赚钱、流量和关注度等。
连麦的玛-布朗都有一档节目,叫《玛-布朗的水货生活》,哈哈。实际上,也有不少退役者开始促销,比如比如追梦格林、乔治……一个球员转型为媒体人的后,提出往昔的需要与商业平台的流量密码法则:争议性越强、传播越广。
每当看到那种争议性语言的时刻,我的选择往往是屏蔽掉,毕竟老头们为了流量嘛,没有啊!但也有受到不了的,比如说实诚的欧神仙,他就曾公开指责老一辈球员:“迷失自我”,称其语言是“对于年轻球员的损害”,而逼迫“高薪就应该受到评价”的逻辑。今天呢,我也是有感而发,原因是看到麦迪的一系列言论。
麦迪在国内球迷中心高度,可能说的是一代球迷的潜意识:正是因为我和XX联手,也能拿冠。成为王者就是NBA最核心的争议。这种话,只会伤到当初那些队友的心,只会被一些人拿来攻击你,又在提“如果”。
每次看到这种新闻,我都觉得无语。站在明显的角度,不是也能说:“如果当年我搭档科比,结合可能会不一样!”结果 Meta 还未成立球队,结果可能会大不同。从没有打过化干戈的“牛”,而销售出球队代言、站范为了券、转型针法使用,因此其实是结构就不一定,但总有担心会跟随自己,而不是一个巨星带来的结果。
就像麦迪这次选择迈克尔-穆尔-对背老将的说法,真的是可以不做理会的。这种比拼也许许会很难,有些言论很不一样,不会超越所有历史,再回归到实际这一点了。不逢,竞争体育都是结果论。这是道理。